操作规范

操作规范

综合指标


 

一、【财务指标】应收账款净额

应收账款净额属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里其中借方科目反映的一个项目。

资产负债表表示企业在一定日期(通常为各会计期末)的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和使用者权益的状况)的主要会计报表。

1.名词解释

应收账款净额是指应收账款账面余额扣除坏账准备后的金额。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净额”项的期末数填列,属于时点指标。

2.应收账款净额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净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借方)-坏账准备期末余额(贷方)

在计算公式里,坏账准备只是企业估计收不回的部分,不是真实的坏账损失。坏账是经过认真核实,确认无法收回的贷款,或者收回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

3.具体内容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应由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负担的税金、代购买方垫付的各种运杂费等。而坏账准备是由于时间、信誉等原因,企业估计应收账款中收不回来的部分。

坏账准备是指企业的应收款项(含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计提的,是备抵账户。备抵账户是用来抵减被调整账户的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

4.数据来源: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项目下应收账款净额期末余额科目数据。

二、【财务指标】资产合计

资产合计属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里其中的借方科目反映的一个项目。

1.名词解释

资产合计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按其流动性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及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合计”项的期末数填列,属于时点指标。

2.资产合计计算公式

‌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合计+长期投资合计+固定资产合计+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合计‌。

3.具体内容

(1)流动资产:指企业可以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或一个会计年度内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存货、其他流动资产等内容;

(2)长期投资:是指不满足短期投资条件的投资,即不准备在一年或长于一年的经营周期之内转变为现金的投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等内容;

(3)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包括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所占用的资金合计。

(4)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

包括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其他长期资产等内容。

(5)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在以后年度内较长时期摊销的除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以外的其他费用支出.

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待摊费用等。

4.数据来源: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借方资产项目下资产合计期末余额科目数据。

三、【财务指标】负债合计

负债合计属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里其中的贷方科目下反映的一个项目。

1.名词解释

负债合计是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将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偿还形式包括货币、资产或提供劳务。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负债合计”项的期末数填列,属于时点指标。

2.负债合计计算公式

负债合计=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交款+其他应付款+预计流动负债+其他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专项应付款+预计负债+递延收益+递延所得税负债+其他非流动负债。

3.具体内容

负债合计等于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之和。

流动负债是指企业将在1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股利、应付利息、预收账款、预提费用、其他应付款、其他应交税款等。

非流动负债又称为长期负债,是指企业偿还期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4.数据来源: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贷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下负债合计期末余额科目数据。

四、【财务指标】产品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收入属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损益表科目下反映的一个项目。

   1.名词解释

   产品销售收入:一般产品销售收入为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经常性的、主要业务所产生的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根据企业所从事的不同活动而有所区别。

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指销售产品、半成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作业的收入。

日常经营过程中也可以理解为产品销售收入是工业企业在销售产成品、自制半成品时,按销售价格从购货单位取得的货款收入(包括价外补贴收入),属于时期指标。

2.产品销售收入计算公式

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数量×‌产品销售单价

这个公式是计算产品销售收入的基础,适用于大多数情况。同时这个公式直接反映了产品销售收入与产品销售数量和产品销售价格之间的直接关系。

3.‌具体内容

产品销售收入不含增值税,‌产品销售单价也是不含税的单价。

4.数据来源:企业财务报表里损益表产品销售收入科目下数据。

五、【财务指标】产品销售成本

产品销售成本属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损益表科目下反映的一个项目。‌

1.名词解释

产品销售成本一般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成本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性活动所发生的成本。企业一般在确认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收入的同时,在月末将已销售商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转入主营业务成本。

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是指产品销售成本,反映的是企业当期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含的成本,属于时期指标。
  2.产品销售成本计算公式

产品销售成本=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产品销售数量

产品销售成本计算的对象是每一种已销售的产品。由于产品销售成本是已售产品的生产成本,因而,产品销售成本的计算,实质上是已售产品生产成本的结转。

在通常情况下,各批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是不相同的,因而,计算结转产品销售成本的关键是如何确定已售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

在计算出已售产品的单位成本之后,就可据以算出当期的产品销售成本,

结转已售产品生产成本的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及个别计价法等。通常可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已售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

3.具体内容

产品销售成本的作用:产品成本是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之一,通过产品成本,可以反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固定资产利用的好坏及材料耗费的多少等。

产品成本是制定价格的重要依据。因为产品成本是产品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产品的价格正是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为“产品销售成本”,是从“产成品”、“自制半成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科目中结转而来。反映了企业经营主要业务时发生的实际成本,通常不含增值税

4.数据来源:企业财务报表里损益表产品销售成本科目下数据。

六、【财务指标】产品销售费用

产品销售费用属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损益表科目反映的一个项目。

1.名词解释

‌‌产品销售费用是指企业为了推广和销售产品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为销售本企业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经营费用‌。这些费用包括了各种市场营销活动、销售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行政管理费用。简单来说,就是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与销售直接相关的费用,属于时期指标

2.‌‌产品销售费用计算公式

销售费用=销售人员工资+销售差旅费+广告宣传费+运输费+包装费+销售折让+销售佣金+其他销售费用

产品销售费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销售人员工资、销售提成、销售佣金、广告宣传费、促销费用、展览费、差旅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销售折让以及售后服务费用等。每一项费用都是为了促进产品的销售和提高品牌形象所产生的。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公式只是一个基本公式,具体计算方法可能会根据不同的企业和行业而有所不同。

3.具体内容

在会计处理上,产品销售费用通常计入“销售费用”科目。

4.‌产品销售费用与销售费用的区别‌

‌产品销售费用是销售费用的一个组成部分‌。销售费用包括企业在产品、商品、劳务、作业等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而产品销售费用特指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5.数据来源:企业财务报表里损益表产品销售费用科目下数据。

七、【财务指标】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属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损益表科目反映的一个项目。

1.名词解释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是指应由销售产品、提供工业性劳务等负担的销售税金和教育费附加,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属于时期指标

2.具体内容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主要包括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等。这些税金及附加是企业在销售产品过程中,除了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之外,需要缴纳给国家的税费。

综上所述,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是企业在销售产品过程中需要缴纳给国家的税费,包括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等。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可以将这些已缴纳的税费作为扣除项目。

3.数据来源:企业财务报表里损益表中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科目下数据。

八、【财务指标】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属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损益表科目反映的一个项目。

1.名词解释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属于时期指标。

包括的具体项目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当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工会经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董事会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邮电费、绿化费、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等。

2.具体内容

管理费用属于期间费用,在发生的当期就计入当期的损失或是利益。

企业应通过“管理费用”科目,核算管理费用的发生和结转情况。

4.数据来源:企业财务决算月报中损益表里管理费用科目数据。

九、【财务指标】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属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损益表科目反映的一个项目。

1.名词解释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具体项目有:利息净支出(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后的差额)、汇兑净损失(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的差额)、金融机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以及筹集生产经营资金发生的其他费用,属于时期指标
  2.
具体内容

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在“财务费用”科目核算,并在“财务费用”科目中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3.数据来源:企业财务决算月报中损益表里财务费用科目数据。

十、【财务指标】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属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损益表科目反映的一个项目。

1.名词解释

利润总额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实现的最终财务成果,是企业纯收入构成内容之一,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利润总额是“亏损总额”的对称。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主要由销售利润和营业外净收支 (营业外支出抵减利润) 两部分构成。

利润总额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经济指标,属于时期指标

2.利润总额计算公式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是企业在营业收入中扣除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及营业税后的剩余,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盈利

营业外收入是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益。

营业外支出是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

3.具体内容

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间的关系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净收益+资产处置收益+其他收益+净敞口套期收益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利润总额是指企业在所得税前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总成果,也称为“税前利润”。利润总额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经济指标之一。

当利润总额为负时,企业一年经营下来,其收入还抵不上成本开支及应缴的营业税,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发生亏损。

当利润总额为零时,企业一年的收入正好与支出相等,企业经营不亏不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盈亏平衡。

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项目,反映企业实现的利润,如为亏损,本项目以“–”号填列。

4.数据来源:企业财务决算月报中损益表里利润总额科目数据。

十一、【统计指标】工业总产值(现价不含税)

1.名词解释

工业总产值(现价不含税)也称现价工业总产值(不含税)。

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是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采用工厂法计算,即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总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不能把企业内部各个车间(分厂)生产的成果相加。但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允许重复计算,属于时期指标。

2. 工业总产值(现价不含税)计算公式

计算现价工业总产值时,价格采用企业报告期内的产品实际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价格)。

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

现价工业生产总值=当月产品产量×产品销售单价

3.计算原则

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a.工业生产的原则。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计算工业总产值时都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b.最终产品的原则。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对外销售,那么也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也应包括在企业总产值内。

c.工厂法的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4.数据来源:企业统计报表中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月报里的数据。

十二、【统计指标】工业销售产值(现价不含税)

1.名词解释

工业销售产值(现价不含税)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价值的总价值量。它是反映经济效益和生产规模的指标,是衡量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属于时期指标。

2. 工业销售产值(现价不含税)计算公式

计算现价工业销售产值时,价格采用企业报告期内的产品实际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价格),产品销售总量包括销售给其他企业和最终用户的产品,不包括库存。

计算公式:工业销售产值=产品销售总量×产品销售单价

3.计算原则

计算工业销售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a.销售的原则。工业销售产值只计算当期销售的工业产品,不包括未销售的库存产品。凡是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均应包括在内。其中的最终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内生产,只要是报告期内销售的,就应包括在内。企业对外销售的半产品也应视为最终产品计入工业销售产值。

b.所有权转移的原则。企业销售的最终产品或提供的劳务,无论财务部门是否已取得相应收入,只要产品或劳务所有权发生转移,均应计算产品销售产值。

c.“不含税”原则。即企业在计算工业销售产值时,是按产品的销售价格计算的,而不是按生产成本计算。产品的销售价格应按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来计算。包括销售成品价值和对外加工费收入。

4.数据来源:企业统计报表中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月报里的数据。

十三、【人力资源指标】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1.‌‌名词解释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如年度、季度或月度,单位平均拥有的从业人员人数的平均值这一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员流动和稳定情况,对于评估企业的运营状况和人力资源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属于时期指标

2.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计算方法

月平均人数‌:报告月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月的日历日数;公式为:月平均人数 = (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报告月的日历日数)

对于人员增减变动较小的单位,月平均人数也可以用月初人数与月末人数之和除以2来计算。

3.具体内容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

平均人数为计算指标,计算结果按照“四舍五入”的原则取整,计算后不足一人时,按一人填报。

4.数据来源:企业人力资源统计报表中有关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报表里相关从业人员科目数据。

十四、【能耗指标】企业耗能总量(折标煤)

1.名词解释

企业耗能总量(折标煤)是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部门直接消耗的各种能源以及摊销在企业辅助和附属生产系统实际的各种能源的总和。通常会采用折标准煤作为标准的换算单位,属于时期指标。

2.企业耗能总量(折标煤)计算公式

企业耗能总量(吨标准煤)等于工业生产能源消费合计(吨标准煤)减去能源加工转换产出能源合计(吨标准煤)减去回收利用能源合计(吨标准煤)。

或:企业耗能总量(吨标准煤)计算公式为:

企业能耗总量=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能源损失量。

在统计报告期内企业生产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实物量,计算时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分别折算后的标准煤总和。

3.具体内容

企业能源消费总量是通过能源综合平衡核算统计方法取得。在核算过程中,一次能源、二次能源消费不能重复计算。企业能源消费总量分为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能源损失量三部分。

它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电力等一次能源以及通过加工转换产生的二次能源。

能源折标:由于不同类型的能源热值不同,计算时需要将各种能源消耗量通过各自的折标系数折算成标准煤后累加,得到企业能源消耗总量。

4.数据来源:企业统计报表中的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表及其能源统计相关报表。

十五、【能耗指标】企业总用电量

1.名词解释

企业总用电量包括电网(或电力企业)的售电量(外购电)和企业自发自用电两部分,不包括转售和上网电量。

企业总用电量是指工业企业在统计报告期内为进行工业生产活动所耗用的总电量,包括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附属生产系统的用电量,属于时期指标。

2.企业总用电量计算公式

企业总用电量也是指电网(或电力企业)的售电量与企业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之和减去其售给电网或附近用户的电量。

企业总用电量计算公式为:

企业总用电量=外购总电量+自发电量-外售电量-上网电量。

用电量通常是以千瓦时为单位进行计算的。

3.具体内容

用电量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能总量,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需要从电网(电力企业)购买电能来满足自身生产过程中的能源需求,也就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购买电力来保证企业生产所耗用的电力总量。

a.企业用电量的计量以电力部门安装在企业的电量计量表计量数据为准。对于由多条线路供电的企业报告期末累加计算用电量,对于使用多种发电方式供电的企业报告期末累加计算用电量。

b.电表计量‌:是最常见的计量方法,通过安装独立的电表来测量每个用户或设备的用电量。电表可以安装在用户或设备所在位置的入户进线处,或者在同区域的电井或配电间内。对于大型用户,可能需要多条独立的供电线路和电表,要求分别安装电表计量。

c.电能计量标准对于公正计费和正确计算电力系统经济技术指标至关重要。加强电能计量装置的管理,保障电能量值的准确、统一和计量装置的安全可靠,是提高电能计量标准的有效途径。

4.数据来源:企业统计报表中的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表及其能源统计相关报表。

十六、【能耗指标】总用电量分类一:自发电量、外购电量

1.总用电量分类一 名词解释

企业总用电量按用电量的来源分有:企业向电网外购电量和企业自发电量。

a.‌‌企业向电网外购电量是指企业从外部电网或其他售电企业购买的电量,是一种电力采购行为,主要发生在本企业电力需求超过企业自发电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会选择从电网外购或其他售电企业购买电力。

外购电量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但同时也保证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b.企业自发电量‌是指一些企业自己发电自己用,一般不进入国家电网提供居民用电。这类企业通常是大量耗能的企业或者有热能富余的企业,也可能提供蒸汽为主、发电为辅的服务。在用电高峰时期,‌自备电厂也可能应电网要求向居民供电或并网。

2.企业总用电量计算公式

企业总用电量=外购总电量+自发电量-外售电量-上网电量。

3.数据来源:企业统计报表中的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表及其能源统计相关报表。

十七、【能耗指标】总用电量分类二:火电量、水电量、风电量、太阳能发电量(含光伏和光热发电)

1.总用电量分类二 名词解释

企业总用电量按用电量的‌电力生产的种类分有: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含光伏和光热发电)

a.‌火力发电‌: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产生热能,再转换为电能。火力发电成本低、技术成熟,但污染较大。

b.‌水力发电‌:利用水位落差驱动水轮发电机产生电力。水力发电环保、成本低,但受季节和地理位置限制较大。

c.‌核能发电‌:利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释放的热量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核能发电成本低、能量密度高,但存在安全和废物处理问题。

d.‌风力发电‌:利用风能驱动风力发电机产生电力。风力发电环保、可持续,但受风速影响较大。

e.‌太阳能发电‌:利用太阳能板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太阳能发电环保、可持续,但受天气和地理位置影响较大。

2.企业总用电量计算公式

企业总用电量=外购总电量(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自发电量-外售电量-上网电量。

3.数据来源:企业统计报表中的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表及其能源统计相关报表。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186号天津电子科技中心1105室    邮编:300192

津ICP备15001151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993号